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音乐排行榜 音乐排行榜
一个尕老汉吆吆的歌词_尕老汉是啥意思
tamoadmin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朱仲禄 男,1922年2月22日出生于青海省同仁县保安村。1950年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曾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间歌手,已退休。自幼喜爱“花儿”。发表有《花儿的创新与破格》、《花儿演唱风格的探讨》、《花儿演唱技巧的探索》等论文10多篇和《传统花儿白首》。中国唱片社灌其演唱的花儿唱片花儿磁带6盒。整理出版有民歌集《花儿选》(西北人
朱仲禄 男,1922年2月22日出生于青海省同仁县保安村。1950年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曾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间歌手,已退休。自幼喜爱“花儿”。发表有《花儿的创新与破格》、《花儿演唱风格的探讨》、《花儿演唱技巧的探索》等论文10多篇和《传统花儿白首》。中国唱片社灌其演唱的花儿唱片花儿磁带6盒。整理出版有民歌集《花儿选》(西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被誉为“花儿王”。 2007年12月22日14时10分在青海省西宁市逝世,享年86岁。
1953年后历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副,青海省“花儿”学术研究会会长。以演唱“花儿”著称。著有《花儿选》。
2007年12月22日下午2:10,一代花儿王朱仲禄在青海西宁家中去世。85岁的花儿王朱仲禄走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也结束。
1922年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人称“花儿王”。五十年代初随西北各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首届国庆各民族大联欢,会上他演唱了花儿“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后又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了花儿以及酒曲《尕老汉》,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朱仲禄走上了专业演唱花儿的艺术之路,先后在西北文工团、山西歌舞剧院、甘肃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工作。1961年,他被邀请到上海中国声乐研究所学习深造,接触学习了西洋科学发声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演唱表现力,在艺术上更趋成熟。“”期间,“花儿”遭到禁止,朱仲禄在受到批斗后被遣返青海监督改造。18年平反后被安排到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6年甘肃音像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朱仲禄演唱专辑》、《尕妹给了我半个心》等四盘花儿录音带。朱仲禄自幼学唱花儿,博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的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2007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门访了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先生。张先生自2000年以来就致力于对朱仲禄的研究,也是朱仲禄先生的最后一个弟子,曾撰写了《“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一书(这也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给我讲述了他所知道的朱仲禄先生的往事。他认为,朱仲禄是群众所公认的“花儿”王,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花儿”艺术的杰出代表。
朱仲禄,1922年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永安村。朱仲禄的祖父朱成林出生在甘肃河州大北源朱家破,清末同治年间的战乱中逃亡到青海同仁,当时年仅13岁。
同仁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接壤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交流之地,也是“花儿”音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张君仁先生介绍:有三个人对朱仲禄的影响最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朱仲禄的父亲朱端。朱端不仅擅长祖传的皮匠手艺,而且也是唱“花儿”的高手。张君仁先生说:“朱仲禄的父亲每每外出,都要将尕成娃(朱仲禄小名)带在身边,这便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花儿“,使得他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端教给朱仲禄的第一首歌就是河州大令《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在永安村还有一个唱“花儿”的高手人称百歌阿爷,此人姓王,唱的“花儿”多且好听,不少研究朱仲禄的人都把他称之为王百歌。还有一个民间艺人瞎佛保,这位瞎佛保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跟着他朱仲禄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跟着这些民间艺人他唱“花儿”的水平迅速提高,少年时,就成为名扬四乡八里的“花儿”把势。朱仲禄在12岁左右时上了村里的小学,几年后朱仲禄以作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同仁县办学堂,一年多后,又考入了青海西宁的昆仑中学。朱仲禄在这所中学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认识了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王洛宾。在昆仑中学朱仲禄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小品,也填了一些“花儿”词。
张君仁先生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密不可分,这得益于在昆仑中学的学习。
一曲高歌天下闻
1949年9月,西宁解放后不久,朱仲禄报名考入了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简称革命三部),这是一个专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成立的速成机构,设在邓家花园。1950年8月,他们这一期革大学员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晚会上,朱仲禄大展歌喉。他的歌声引起了参加毕业晚会的“西北文协风团”成员音乐家关鹤岩、陈川静等人的兴趣。在他们的帮助引导下,朱仲禄对“花儿”这一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之前的1949年10月,朱仲禄就已被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进行直播演唱。这是“花儿”第一次通过电波传向外面的世界。
“他不仅是一个好唱家,而且也是一个好作者和研究者。在他的一生中,正式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评论至少在150篇以上。像朱仲禄这样集演唱、创作、研究于一身的三栖‘花儿’艺人,在‘花儿’艺术史上前所未有。”
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创造了多个“花儿”之最:
1950年国庆,朱仲禄在北京先农坛举行的“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唱了他新编的青海“花儿”《如咱亲爹娘》,第一次将“花儿”带入了北京的正式场合。1952年,他为**《太阳照亮了红石沟》配唱了三首“花儿”,第一次让“花儿”走上银幕。
1953年,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他将“花儿”唱进了,受到了、等国家***的接见,中国唱片出版社也发行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老汉》,这是“花儿”史上的第一张唱片,汇演后,他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了“花儿”,第一次将“花儿”带进了高等学府。
1954年,他又选编了一本《花儿选》,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本与“花儿”有关的书。
1957年秋,朱仲禄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花儿与少年”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赏,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上,“花儿与少年”大型歌舞又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为国争了光。
余音绕梁成绝唱
张君仁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所做的这些“花儿”之最的事密不可分,也和他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花儿”中流传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河州令》进行了分类。
这次分类,将《河州令》按照乐曲风格等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划分。在朱仲禄的建议下原来的长令《上去个高山望平川》被命名为《河州令》的同时,又把其他一些曲调分别划分为《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在朱仲禄改编创作的众多“花儿”曲调中《下四川》和《花儿与少年》最引人注目。
张君仁先生介绍说,《下四川》原是流行在甘肃东部及宁夏六盘山地区的一首山歌,1953年朱仲禄从甘肃礼县集到了这首山歌,当时原词是这样的:
“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这首歌经过朱仲禄先生的改编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虽然旋律原曲调主题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而歌词则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全新的内容。”
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又与作曲家吕冰、舞蹈家章新民等人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这部抒情歌舞的基本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其中的舞蹈动作来自民间社火‘八大光棍,音乐则来自于民间小调《蓝桥相会》、《四季调》和《五更调》三首歌曲。
“朱仲禄提供了上述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素材,并以他最熟悉的河州’花儿‘格式编写了歌词,全曲中除了《四季歌》是由石殿烽配词外,其余大部都取了河州’花儿‘的形式。”
如果没有对甘青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就不能提供适当的创作素材,对当时的西北歌舞团来说,没有朱仲禄,也不会有今天的《花儿与少年》。
张君仁曾经多次访“花儿”王朱仲禄。他说:“朱仲禄不仅性格直爽,而且富有。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拜访朱仲禄先生的情景,走路腰板挺直,说话直爽且嗓门很大,但这并不是耳朵不灵敏,而是性格决定的。尤其是富有,容易动感情,像所有的具有天赋的音乐家那样,语言、演唱、手势并用,讲到感情激动时,往往声泪俱下。”
从张先生处得知,2007年4月,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朱仲禄生前的最后一张唱片《西北“花儿”王》,并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这张由张君仁博士选编并撰稿的唱片,是对朱仲禄先生一生“花儿”演唱事业的总结。
如今,一代“花儿”王远离而去,留下的是响彻天地间的“花儿”曲调,远远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他的歌声:“哎吆吆……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一朵白牡丹。”
十不亲——贤孝
***序言***
天留日月佛留了经,人留了子孙草留根。天留日月东西转,佛留真经劝化人心。人留子孙防备老,草留须根等来春。天上的云多了天不晴,地上的石多了路不平。世上的人多了心不公,河里的鱼多了水不清。把日月好比是千条箭,四季好比是四张弓。日月东西转光阴似箭,尘世上催老了青春少年。把这些闲言表不尽,听我把十不亲细表分明。
****一不亲****
先说个老天爷亲来也不亲,老天爷他在半虚空。日月二季东西里转,催老了多少美少年。八十的老汉花园里站,手把住花树泪水不干。问老汉为什么泪流满面,我想老容易想少难。花开花败年年有,人老了再不能转少年。
****二不亲****
再说个地势也不亲,丈二的黄土太狠心。前三十年人吃土,后三十年土吃人。人吃土来常常在,土吃人来永无踪。土里生来提里长,到后来原叫土吃上。人在阳世上站着个店,争名夺利是枉然。
****三不亲****
儿子们亲来也不亲,儿子们长大不报养育的恩。尘世间拉儿女再不容易,挈左肩换右肩挪湿换干。一斤拉成了千斤重,娶上个媳妇就变心。娘为儿得下了一身病,睡倒在冰炕上起不来身。病儿里想吃点有肉的饭,他张口就说没有钱。媳妇儿想搽点胭脂粉,他怀揣袖筒地买进门。这就是娘老子心在儿女上放,儿女的心在石头上。亲戚邻居把我问,我就说我的儿子把我孝顺着说不成。
****四不亲****
先后们亲来也不亲,先后们赛过马溜精。大嫂子夸她的针线好,二嫂子跨她的茶饭能行。三尕妹夸她的人品极俊,挑唆的丈夫要把家分。叫丈夫早早儿把家另,尕锅儿里吃饭多受瘾。但说你不把家来另,我明天就要回娘家的门。弟兄们听上了妻儿的劝,吵嘴打仗地要把家分。
****五不亲****
当家儿亲来也不亲,当家儿是嫌穷爱福的人。有钱的当家儿但有点大小的事,穷着的当家儿帮忙去。 穷当家儿但有了红白的事,把有钱的当家儿请不上去。连请了三遍还不去,恐怕是穷当家儿借东西。当家儿盼的是当家儿穷,当家儿不如个外旁人。
****六不亲****
弟兄们亲来也不亲,弟兄们的心比钢刀硬。他不念一母同胞生,各人怀揣的是各人的心。弟兄们亲了黄土变成金,弟兄们不亲了每日争论。为什么弟兄们也不亲,前世的仇人转弟兄。
****七不亲****
姑娘们亲来也不亲,姑娘们长大是人家的人。梳头穿衣地娘费心,姑娘拉大一场空。肉疙瘩儿拉成千斤重,一马驮上永无踪。活着不见姑娘的面,死了灵前要孝衫。 七尺长的搭头还嫌短,跪倒在灵前不动弹。活着病头灾难没人问,死后跪下了一大塄。活在世上没人管,死了灵前把馒头献。千辛完苦地拉成人,姑娘们成了人家的人。
****八不亲****
女婿们亲来也不亲,女婿们还是姑娘的情。丈人有钱了待应到,一个月没满着看望几程。但说是丈人无钱待应不动,一辈子不上丈人的门。
****九不亲****
朋友们亲来也不亲,好朋友本是各酒肉的情。东酒房请到西面店,三弦儿琵琶长精神。朋友们有钱了朋友们爱,朋友们无钱再不上门。你把银钱读花完,天每日再不见朋友的面。张哥哥见了把脸迈,李兄弟见了头不抬。雪里送炭君子人少,锦上添花是小人。这才是穷在当街无人问,福在深山有远亲。
****十不亲****
夫妻们亲来也不亲,夫妻们本是米面情。男子汉拿来清油细白面,她欢欢乐乐地过光阴。男子汉拿不来干柴细白面,她背过身子去告讼。不说是老太爷没世给享福的命,还说是遇上的男人不担劲。千尺的黄河能探到底,夫妻难保夫妻的心。夫妻本是同林的鸟,大限到了各飞西东。虽然夫妻同床睡,各人怀揣各人的心。
****结语****
老太爷亲了日月明,地亲了万物才能长成。儿女们亲了父母当人,先后们亲了谦让合心。女婿们亲了多上丈人的门,姑娘门亲了把父母孝敬。朋友们亲了常来常往,当家儿亲了帮忙要紧。弟兄们亲了家再别分,夫妻们亲了家道太平。这才是国正天心顺,世上的官清了留下贤名,家有妻贤夫祸少,堂前子孝父心宽。一辈儿古人一本经。亲哩吗不亲在人心。要听曲儿的名和姓,十不亲留下警钟鸣。
败:凋谢,败落。地势:土地的俗称。拉:抚养。先后们:妯娌们。马溜精:打扮的妖艳的女性。受瘾:舒服。另家:分家。当家儿:有叔伯、堂兄弟关系的亲友。待应:招待。迈:转过去告讼:说闲话,搬弄是非
下一篇:钢琴诗人_钢琴诗人乔瓦尼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