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音乐排行榜 音乐排行榜

_姑苏城 歌词

tamoadmin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评析2.张继《夜泊枫桥》写作背景3.有哪些百听不厌的古风歌曲值得推荐?4.谁能给我一些描写关于江南水乡的句子,诗词。最好是句子月落乌啼霜满天,\x0d江枫渔火对愁眠;\x0d姑苏城外寒山寺,\x0d夜半钟声到客船.\x0d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评析

2.张继《夜泊枫桥》写作背景

3.有哪些百听不厌的古风歌曲值得推荐?

4.谁能给我一些描写关于江南水乡的句子,诗词。最好是句子

_姑苏城 歌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x0d江枫渔火对愁眠;\x0d姑苏城外寒山寺,\x0d夜半钟声到客船.\x0d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目前,对这首诗的认识一般有着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一观点在苏州当地颇受关注与推崇.\x0d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基本上仍未能准确把握住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曲,从诗歌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诗歌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的语法特点.\x0d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岐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发生后该地经济呈现的一派萧条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x0d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据查证,张继在姑苏时也就留下这两首诗),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x0d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而笔者发现到,古诗中“月落”和“落月”两词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月落”表征的是月亮已经失落,意即当时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则表明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尚能看到月亮.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就说明了“落月”这种景象,又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同样展示了夕阳下沉时的壮丽景观;而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两句则表明当时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时,聚会的人群四处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还在拾起人们慌乱中遗丢的花钿.其中的“月落”显然是指月亮已被乌云遮掩了,诗人已经无法看到月亮;王维的名句“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也从另个角度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突然钻出竟然惊吓了山鸟的情形.因此,张继在诗中的“月落”一词应该指的就是当时已没有了月亮,而人们普遍都将“月落”误解成了“落月”.\x0d然而,诗中的“乌啼”是否就能像在《踏歌词》里那样可理解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呢?笔者认为似不妥,因这与后面的“霜满天”不能联系 .“乌啼”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就是指的鸬鹚,沈括在《梦溪笔谈》第274篇曾特地为此作了一番注释.鸬鹚在江浙一带较常见,它夜眠时常发出低沉、浑浊、的鼾声,被渔人喻为“闹更宵”.可以想象,当几十只、上百只鸬鹚聚集在江面上时,其啼声必然延绵不段,使人倍感压抑而深染愁绪.至于后人将“乌啼”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乌鸦或乌鹊,这恐怕不符合其生活习性,而且也不近江南水乡风情.“霜满天”的描述,表看确实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为此句提出了疑义.其实,诗人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庞不知不觉就被霜华沾染了,难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正是弥漫着满天霜华吗?!\x0d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导致他辗转难眠而重新走上船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他不会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能不怀想远方家乡的亲人.正基于此,诗人在这一句中其实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x0d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要点,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江枫”无疑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渔火,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对愁眠”这一难点.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x0d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愁眠”的真实含义了.原来,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偎依“相对而眠”呢.此种情形恰恰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对故乡亲人的绵绵哀思.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一句中是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将江枫渔火的“双双入眠”与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对比,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它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x0d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倒序”的写作方法.一般说来,诗人应是在先听到钟声后方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钟声,也就是说正常的逻辑线索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不难发现,诗人是有意将这两者次序前后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序”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设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和心情会是什么?容易理解,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能够让家乡的亲人也能聆听到.因此,正确地诠释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夜半的钟声是这么悠长亢嘹,可惜仅仅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最后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让亲人们一起聆听到——那可是远方的游子对他们的声声问候和呼唤啊……\x0d必须指出,诗人张继的故乡是在湖北襄阳,位于诗人当时所在地枫桥的的西面,枫桥又在寒山寺的西面,寒山寺又在姑苏城的西面.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家乡”这么一条由东往西方向线索发展的,而这种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诗人当时思乡时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听到钟声,然后想起寒山寺,再联系到姑苏城,最后忆起了家乡”显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诗人所想表达的思乡情意.正是如此,一旦钟声把自己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达到了深化和统一的效果.需要说明,“倒序”是古代诗歌里较常用的一种语法,如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华藏夕鸟”两句就包含了这种“倒序”结构,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名联“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用了这种语法技巧.事实上,《枫桥夜泊》的这个诗题其本身似乎也隐含了这种“倒置”的修辞笔法.因为,按正常的创作思绪似定名为《夜泊枫桥》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笔者以为,诗人在这儿的“倒置”手法依然能起到画龙点睛与深化主题的作用.“夜泊”在这儿可延伸解释为“夜泊的小船”,整个诗题亦就可理解成“夜晚在枫桥停泊的小舟”,其中深刻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在战乱的流荡岁月中,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叶四处漂游的小舟呢?!\x0d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用了“钟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紧紧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这较之前者更为耐人寻味、更为扣人心弦、更为发人深省!——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x0d寒山寺的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呐喊……愿寒山寺的钟声更响、更长、更广!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评析

旗袍绣 - 钟浩

词:庄远 曲:庄远? 编曲:吴喜浩

蘸墨落笔迟 缘剩一个字

孤秋藏不住心事

叹华年易逝 唱不出新词

明月寄不出相思

白发染两鬓 思君不见君

初见光景何处寻

转身步履姗 婆娑烛影暗

金丝线连时空两端

兰舟泛 姑苏城远

此去经年难忘柔情一面

红牡丹 羞红了眼

张继《夜泊枫桥》写作背景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

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

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

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

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

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

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

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

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

“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

“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也参与了这方面的争鸣。现在,对这首诗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此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在苏州当地也颇受推崇。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基本上均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曲,从诗歌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诗歌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的语法特点。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北方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枝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枝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后经济的一派萧条景象。应该指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

张继在姑苏期间,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据查证,张继在姑苏时也就留下这两首诗),应该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而笔者发现到,在古诗中“月落”和“落月”两者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月落”表征的是月亮已经失落,意即当时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则表明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尚能看到月亮。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就说明了“落月”这种景象,又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同样展示了夕阳下沉时的壮丽景观;而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中“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两句则表明当时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时,聚会的人群四处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还在拾起人们慌乱中遗丢的花钿。其中的“月落”显然是指月亮已被乌云遮掩了,诗人已经无法看到月亮,王维的名句“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也从另个角度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突然钻出竟然惊吓了山鸟的情形。因此,张继在诗中的“月落”应指出的是当时已没有了月亮,而人们一般都将“月落”误解成了“落月”。

但是,诗中的“乌啼”是否就能像《踏歌词》里一样理解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呢?笔者认为不妥,因这与后面的“霜满天”无法联系 。“乌啼”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沈括在《梦溪笔谈》第274篇也特地为此作了一番解释。鸬鹚在江浙一带较常见,它夜眠时常发出低沉、浑浊、的鼾声,被渔人喻为“闹更宵”。可以想象,当几十只、上百只鸬鹚聚集在江面上时,其啼声必然延绵不段,使人倍感压抑而深染愁绪。至于将“乌啼”解释为乌鸦或乌鹊显然不符合其生活习性,更不谙水乡风土环境。“霜满天”的描述,似乎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其实,诗人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庞不知不觉被霜华沾染了,而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正是弥漫着满天霜华吗?!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他辗转难眠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勿庸置疑,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他不能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能不怀想家乡的亲人。不难发现,诗人在这一句中其实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难点,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江枫”无疑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渔火,但关键如何理解“对愁眠”呢?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在江边的枫树开始总是笔直的,但由于其下部的土壤长期受到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向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了解“对愁眠”的真实含义了。原来,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作伴“相对而眠”呢。这就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思。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一句中是用了比兴的手法,将江枫渔火的“双双入眠”与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对比,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它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用了“倒置”的写作手法。一般说来,诗人是在听到钟声后方才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而在这里,诗人却将两者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置”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想象,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他当时最强烈的感受与心情会是什么?无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让远方的亲人也能听啊!那可是游子对你们的声声呼唤啊.!因此,正确地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的钟声是这样悠长嘹亢,可惜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山跃岭、跋江涉水,让家乡的亲人一起聆听到啊------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思念,“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呢?诗人张继正是寄寓“钟声”来传达自己浓浓的乡情,这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较之前者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

寒山寺的阵阵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的声声呐喊------愿寒山寺的更响、更长、更广!!!

有哪些百听不厌的古风歌曲值得推荐?

破解张继《枫桥夜泊》的千古之谜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目前,对这首诗的认识一般有着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一观点在苏州当地颇受关注与推崇。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基本上仍未能准确把握住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曲,从诗歌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诗歌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的语法特点。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岐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发生后该地经济呈现的一派萧条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

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据查证,张继在姑苏时也就留下这两首诗),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而笔者发现到,古诗中“月落”和“落月”两词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月落”表征的是月亮已经失落,意即当时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则表明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尚能看到月亮。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就说明了“落月”这种景象,又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同样展示了夕阳下沉时的壮丽景观;而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两句则表明当时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时,聚会的人群四处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还在拾起人们慌乱中遗丢的花钿。其中的“月落”显然是指月亮已被乌云遮掩了,诗人已经无法看到月亮;王维的名句“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也从另个角度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突然钻出竟然惊吓了山鸟的情形。因此,张继在诗中的“月落”一词应该指的就是当时已没有了月亮,而人们普遍都将“月落”误解成了“落月”。

然而,诗中的“乌啼”是否就能像在《踏歌词》里那样可理解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呢?笔者认为似不妥,因这与后面的“霜满天”不能联系 。“乌啼”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就是指的鸬鹚,沈括在《梦溪笔谈》第274篇曾特地为此作了一番注释。鸬鹚在江浙一带较常见,它夜眠时常发出低沉、浑浊、的鼾声,被渔人喻为“闹更宵”。可以想象,当几十只、上百只鸬鹚聚集在江面上时,其啼声必然延绵不段,使人倍感压抑而深染愁绪。至于后人将“乌啼”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乌鸦或乌鹊,这恐怕不符合其生活习性,而且也不近江南水乡风情。“霜满天”的描述,表看确实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为此句提出了疑义。其实,诗人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庞不知不觉就被霜华沾染了,难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正是弥漫着满天霜华吗?!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导致他辗转难眠而重新走上船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他不会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能不怀想远方家乡的亲人。正基于此,诗人在这一句中其实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要点,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江枫”无疑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渔火,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对愁眠”这一难点。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愁眠”的真实含义了。原来,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偎依“相对而眠”呢。此种情形恰恰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对故乡亲人的绵绵哀思。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一句中是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将江枫渔火的“双双入眠”与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对比,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它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倒序”的写作方法。一般说来,诗人应是在先听到钟声后方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钟声,也就是说正常的逻辑线索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不难发现,诗人是有意将这两者次序前后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序”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设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和心情会是什么?容易理解,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能够让家乡的亲人也能聆听到。因此,正确地诠释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夜半的钟声是这么悠长亢嘹,可惜仅仅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最后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让亲人们一起聆听到——那可是远方的游子对他们的声声问候和呼唤啊……

必须指出,诗人张继的故乡是在湖北襄阳,位于诗人当时所在地枫桥的的西面,枫桥又在寒山寺的西面,寒山寺又在姑苏城的西面。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家乡”这么一条由东往西方向线索发展的,而这种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诗人当时思乡时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听到钟声,然后想起寒山寺,再联系到姑苏城,最后忆起了家乡”显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诗人所想表达的思乡情意。正是如此,一旦钟声把自己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达到了深化和统一的效果。需要说明,“倒序”是古代诗歌里较常用的一种语法,如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华藏夕鸟”两句就包含了这种“倒序”结构,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名联“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用了这种语法技巧。事实上,《枫桥夜泊》的这个诗题其本身似乎也隐含了这种“倒置”的修辞笔法。因为,按正常的创作思绪似定名为《夜泊枫桥》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笔者以为,诗人在这儿的“倒置”手法依然能起到画龙点睛与深化主题的作用。“夜泊”在这儿可延伸解释为“夜泊的小船”,整个诗题亦就可理解成“夜晚在枫桥停泊的小舟”,其中深刻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在战乱的流荡岁月中,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叶四处漂游的小舟呢?!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用了“钟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紧紧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这较之前者更为耐人寻味、更为扣人心弦、更为发人深省!——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寒山寺的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呐喊……愿寒山寺的钟声更响、更长、更广!!!

谁能给我一些描写关于江南水乡的句子,诗词。最好是句子

《高山流水》《梁祝》《醉倾城》《剑心》《凉凉》《离骚》《听》《画皮》《归去来兮》

这几首古风歌曲,让人听了荡气回肠,意境唯美,风格独特。令人百听不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两省,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古典园林、曲径回廊、魅力无穷;吴侬细语、江南丝竹、别有韵味

泊船瓜洲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澡兰香 淮安重午

年代:宋 作者:吴文英 体裁:词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莺啼序

年代:宋 作者:吴文英 体裁:词

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彷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澹尘土。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美睡宜人胜,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江南

年代:汉 作者:汉无名氏 体裁:乐府

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赠范晔

年代:南北朝 作者: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韦庄 体裁:词

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曲

年代:南北朝 作者:柳恽

汀洲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杨花曲

年代:南北朝 作者:汤惠休

葳蕤华结情,婉转风含思。

掩涕守春心,折兰还自遗。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

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深堤下生草,高城上入云。

春人心生思,思心常为君。

南湖春早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律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梦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古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谒金门

年代:宋 作者:陈克 体裁:词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五律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冯延巳 体裁:词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梦江南

年代:唐 作者:皇甫松 体裁: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青玉案

年代:唐 作者:李煜 体裁:词

梵宫百尺同云护,

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

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

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

总是诗人误。

踏歌词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乐府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古别离

年代:唐 作者: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韦庄 体裁:词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玉楼春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红绡学舞腰肢软,旋织舞衣宫样染。

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露桃宫里随歌管,—曲霓裳红日晚。

归来双袖酒成痕,小字香笺无意展。

菩萨蛮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词

宝函钿雀金鹦鹏,

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玉蝴蝶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词

秋风凄切伤离,

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

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

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

断肠谁得知。

江南春

年代:宋 作者:寇准 体裁:词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

苹满汀洲人未归。

迷神引

年代:宋 作者:柳永 体裁:词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洞仙歌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题西太一宫壁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词

柳叶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年代:宋 作者:王观 体裁:词

水是眼波横,[1]

山是眉峰聚。[2]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3]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金剪刀头芳意动,

彩蕊开时,不怕朝寒重。

晴雪半消花□□,晓妆呵尽香酥冻。

十二楼中双翠凤,

缥缈歌声,记得江南弄。

醉舞春风谁可共,秦云已有鸳屏梦。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千叶早梅夸百媚,

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

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捻年光春有味,

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

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胡捣练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小亭初报一枝梅,

惹起江南归兴。

摇蹼玉溪风景,

水漾横斜影。

异香直到醉乡中,

醉后还因香醒。

好是玉容相并,

人与花争莹。

留春令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

十洲云水。

手捻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

对江南千里。

楼下分流水声中,

有当日、凭高泪。

菩萨蛮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江南未雪梅花白,

忆梅人是江南客。

犹记旧相逢,

淡烟微月中。

玉容长有信,

一笑归来近。

怀远上楼时,

晚云和雁低。

清商怨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庭花香信尚浅,最玉楼先暖。

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

回纹锦字暗剪,

漫寄与、也应归晚。

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

生查子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春从何处归,

试向溪边问。

岸柳弄娇黄,

陇麦回青润。

多情美少年,

屈指芳菲近。

谁寄岭头梅,

来报江南信。

少年游

年代:宋 作者:杨亿 体裁:词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彦 体裁:词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佳树清园。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鸟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漂流翰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解连环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彦 体裁:词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州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言闲语,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弃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忆秦娥

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

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忆王孙

年代:宋 作者:姜夔 体裁:词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卜算子

年代:宋 作者:张孝祥 体裁:词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白居易的三首小令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